返回

炮灰皇子看見彈幕後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75章 075

天下賦稅三分之一出自江南,江南富甲天下,藏富於民,短短三天時間門,朝廷要立功德碑的訊息傳出去後,陸續有上百名富商豪紳陸續主動到府衙捐款捐物,一車車的銀子、布匹、糧食運入府庫。

曹裕忙得腳不沾地,這幾天吃住都在府庫,一天十二個時辰盯梢,唯恐出了紕漏。事後統計,這次獲得捐贈物資共計白銀五十六萬兩,布兩千匹,糧食四千石,比周嘉榮南下時朝廷撥的款都還多。

有了這麼大批物資,後續修築工事,救濟災民就不缺錢了。

收了銀子當然要辦事,周嘉榮一面催促工匠連轉軸,按照捐贈物資的多少排名,從上到下,從左往右,依次將這些善人的名字記上去,爭取在他離開之前將這件事辦妥。

此外,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便是這批物資的去向急需處理。扣除一部分給常林和向善修葺河堤大壩後,餘下的銀錢糧布,周嘉榮根據各縣的受災情況分配,安排士兵衙役押送去各縣。

為了避免他走後無人監督,出現貪汙賑災銀子的情況,周嘉榮將收到的善款以及這些錢的去向通通記在白紙上,張貼在各府縣,朝廷收了哪些善人多少物資,用到了哪裡,每個府縣分到了多少物資,都有跡可查。這樣即便個別官員生出了歪心思,也不敢做得太過分,不然很容易被人發現。

這種朝廷對外向百姓公佈賬目的事還是破天荒第一遭。

蘇州府的百姓見了嘖嘖稱奇,不多時,誰家捐了多少銀子,這些銀子用到哪兒去了,便人盡皆知了。

掏了錢的富商豪紳們也很滿意,做好事留名了,如今全江南的老百姓誰不知道他們慷慨解囊了?出門左鄰右舍,路上偶遇個面熟的百姓見了他們無不恭敬地喊一聲某某大善人,真是太有面子了。

江南多水患,以往他們也不是沒做過好事,但這麼有面子還是頭一次。

尤其是劉老爺,雖家裡資財頗多,在本地也有些聲望,可到底是一介商賈,比不得做官的和讀書人。

但這回不一樣啊,誰都知道他們家捐了不少銀子,榮親王還親筆手書,給他家送牌匾,若是有朝一日榮親王榮登大寶,那他們家這塊牌匾可是御賜之物,意義非同凡響,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傳下去都不為過。如今就時常有不少文人舊友聽說了此事,特意到劉府,想一瞻這塊牌匾的光彩。

對於這種揚名的事,劉老爺自是不會攔著。他甚至美滋滋地將這塊牌匾掛在了外院待客的廳堂內,每日親自擦拭一遍,不假手他人,但凡有來客請求瞻仰這塊牌匾,不管認識不認識的,一律茶水糕點熱心相待,引得他家門庭若市,不少讀書人回去後還就此做了詩傳誦,讓劉家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因此,劉老爺對帶著他們劉家無上榮光的周嘉榮極為感激和推崇。

他覺得榮親王這人又仗義又愛民,心胸寬闊,行事通透,舉止有度。特別想給他做點什麼,可又不知道榮親王的喜好,貿然送禮若是犯了對方的忌諱,豈不是弄巧成拙?

拿不定主意,他便詢問紀天明:“天明,聽說榮親王過陣子便要回京了。他此次來江南斬貪官,救濟災民,踏遍了江南三府十四縣,百姓們對其感激不盡。有感於榮親王的恩德,我與苗老爺他們幾個商量,想送榮親王一些禮物踐行,你意下如何?”

感激固然有,劉老爺只怕還是想借機跟榮親王府扯上關係,送禮這種事嘛,有了第一回就能有第二回。

紀天明心裡門清,劉老爺他們想攀附殿下,殿下也需要更多的支援,這本來就是一件雙贏的事。

“劉叔言之有理,不知劉叔想送什麼?”紀天明問道。

這可難住了劉老爺,他揪著鬍子說:“這,實不相瞞,我也為這個發愁,酒色財氣,男人所愛,□□親王到了咱們蘇州府整日忙著賑災,從未出過門玩耍,上次來了府中做客,也沒多看那些歌伎一眼,送女人榮親王可能看不上,想來想去,送些風雅的古玩字畫如何?”

字畫古玩乃是風雅之物,以後說不定還是一樁美談,這種禮物不管對方喜不喜歡,總不容易出錯。

但紀天明卻反對:“不妥,劉叔,你送榮親王必然是送價值連城的字畫。榮親王一到江南便斬了柯自清等人,嚴令隨行人員不得收禮,他若接了這東西,如何說得清?依我看,這禮物送出去他肯定會退回來的。”

劉老爺想了想說:“你說得也有道理,這送女人不行,字畫古玩也不可,那到底送什麼好呢?”

偏偏這榮親王身份尊貴,要什麼有什麼,這可難住了他。

紀天明垂下眼眸,輕聲道:“榮親王不是給大家立了功德碑嗎?但依我看,功德碑上第一個該刻的名字當是榮親王。”

劉老爺激動得一拍手,讚道:“還是天明你有想法,這主意甚好。只是,功德碑是榮親王在立,咱們提出將他刻在上面,他恐怕不會答應,要不咱們召集百姓請願……對了,榮親王給咱們立功德碑,咱們江南百姓給他立生祠啊,殿下之恩,於災民而言,如同再造,當得起立祠!”

生祠多是為了紀念有德政,造福百姓的官員而在其生前所立的祠堂,平日裡能享百姓的香火祭祀。

榮親王此次到江南可不就造福了百姓,救萬民於水火中,當得起立生祠。越想劉老爺越覺得這個主意甚妙,高興地說:“我這就讓人請苗老爺他們幾位過來商議此事。”

苗老爺幾個聽說了這事後也大為贊成,並且豪氣地表示:“我出五千兩銀子,一定要將榮親王殿下的生祠建得大氣磅礴,風風光光的,成為咱們江南第一祠。”

其他幾個老爺聞言也不甘人後:“我家裡生意受到了一些影響,我出三千兩銀子!”

“那我跟苗老爺一樣吧,也出五千兩銀子!”

“榮親王大義,為救災鞠躬盡瘁,我等甚是佩服,我願出八千兩銀子!”

……

短短几息時間門,在場諸位老爺都表了態,最少的都出兩千兩銀子,最多的出一萬兩,幾個老爺出的銀子加起來都好幾萬兩了。而且還只是眼前這幾位富商,等此事傳了出去,恐怕其他富商豪紳,甚至是官員百姓都會趨之若鶩,主動大筆地掏銀子,儘可能地將給榮親王的生祠建得富麗堂皇,有多大建多大,恐怕塑金身、侵佔百姓田地的事都做得出來。

但這可違背了紀天明的初衷。

他提這個是為了順勢給榮親王造勢,武親王有戰功傍身贏得了京城和西北百姓的讚譽,榮親王在江南也得百姓自願立祠紀念!而且祠堂立在蘇州府,人來人往,學子官員行商來了之後,只要一看便會知道他們家殿下在江南的事蹟,等這些事傳遍天下之後,他們家殿下也就有了美名!

而美名能影響朝中一部分中立的官員,尤其是江南籍貫的文官,他們聽了老家父老鄉親對榮親王的推崇和感激,心裡多少也會對榮親王生出好感。不要小瞧這些好感,也許關鍵時刻,站出來替殿下說話的便會是這些有氣節的文官。

他提這個建議是為了給榮親王拉民間門和文官好感的,而不是勞民傷財,來折騰百姓的,也不是給這些富商豪紳媚上的。

若是讓劉老爺他們這麼搞,最後的生祠只怕得花好幾萬甚至是幾十萬兩白銀,好幾年才能修成,達不到他儘快為他們家殿下揚名的目的,反而會害了他家殿下。若是被嚴肅的言官知曉,定然會在朝堂上參奏他們家殿下一本,反倒適得其反。

所以在他們越說越離譜之前,紀天明連忙站出來勸阻:“諸位老爺,如此大張旗鼓怕是不妥。江南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咱們拿這麼多銀子,耗費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去給榮親王修生祠,雖是為了表達咱們的感激之情,可外人不知啊,恐還會覺得咱們為了巴結榮親王不擇手段。而且榮親王素來愛民,不喜折騰和排場,他若是知道咱們費了這麼大的勁兒給他建生祠,定然不悅,定然會讓人拆了祠堂。咱們此舉,本是好心,最後反倒是兩面不討好,這又何必呢!”

這還真有可能。

眾人面面相覷。

苗老爺掃興地說:“紀掌櫃,那依你這麼說,生祠咱們不建了,那送什麼?”

紀天明含笑道:“苗老爺,生祠可建,但不能這樣勞民傷財,咱們修個城外土地廟大小的祠堂,塑個泥身即可,不必鋪張浪費。而且這樣也能儘快完工,趕在榮親王離開之前建成。”

城外土地廟是座野廟,就一間門屋,破破爛爛的,只有一尊泥塑彩繪的土地爺神像,如今已經斑駁不堪了。那廟平時也沒多少人去祭拜,成為了不少乞丐的家。

建這樣,未免太寒磣了,不過紀天明最後一句話說得有道理,建簡單點,可以在榮親王離開江南之前建好,太複雜還不知道要建多久呢。

劉老爺將眾人的表情納入眼底,拍板道:“就依天明所說的建,不過不能建茅草屋,建個磚瓦房,一間門屋也用不了多少時間門,爭取在榮親王離京之前建好,神像……就用泥塑的吧。”

現在雕刻也來不及了,只能將就。

這樣的房子,苗老爺有些嫌棄:“建這樣,別人還以為咱們摳門掏不起銀子呢!”

紀天明知道他心裡不痛快,笑道:“苗老爺,咱們表達感激的方式有很多種,最真誠的莫過於親力親為,我提議,咱們親自去挖地基,以表誠意。大家有木材的出木材,有磚瓦的出磚瓦,有力氣的出力氣,如何?”

劉老爺第一個捧場:“我同意,天明說得對,榮親王何等尊貴的身份,什麼樣的好東西沒見過,咱們建得再富麗堂皇能比得上……最要緊的是咱們的一片心意!”

這話好像挺有道理的,苗老爺語氣稍緩:“既然劉老爺你都這麼說了,榮親王最欣賞你,那咱們也聽你的。”

眾人商量好後決定生祠就建在功德碑旁邊,也就是入城左側的空地上,劉老爺出錢買了三分地,建個小小的生祠足夠了。

這個訊息傳出後,果然不少百姓踴躍加入了進來,家裡沒錢的,搬幾塊磚,撿些石頭送來,力氣大的上山砍樹從幾十裡外送過來,甚至連泥塑的匠人都聽說是給榮親王塑泥身時都表示不要錢,自己也想盡一份綿薄之力。

不到兩天,城外就堆滿了建生祠的材料。紀天明只得站出來阻止大家,讓大家別再送來了,還專門派了一個人守在那裡說明此事。既不能出物,那便出勞力吧,熱心的災民自願過來幫忙建生祠。

這次紀天明倒是沒攔著,還讓人準備了茶水和燒餅、窩窩頭之類的食物,提供給幹活的災民。

他們雖然有意瞞著周嘉榮,可這麼多的人參與,還是很快就走漏了風聲。

劉青向周嘉榮彙報了此事。

周嘉榮聽完後把紀天明叫來詢問。

紀天明如實交代:“其實這是屬下刻意引導劉老爺所致……”

他將那日的情形還有自己的打算和盤托出。

周嘉榮聽完之後,沉默了一會兒:“你盯著,只建這一座,不要再弄了,不可廢太多銀子,驅使太多百姓。”

“殿下放心,屬下全程盯著,不會出格的。”紀天明承諾道。

周嘉榮沒再就這事多說什麼,紀天明這麼做也是為了他好,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他沒有阻止的道理。武親王殺良冒功都能極盡吹噓,他實實在在做了事為何不能說?

比起建生祠這樣的小事,周嘉榮更關心另外一件事:“如今已是九月了,天氣轉涼,今年西北氣候是什麼情況不得而知。去年匈奴人南下燒殺劫掠獲得了不少好處,我擔心今年他們會故技重施,邊關若是再起戰事,只怕情況會更糟。天明,江南這邊的商隊不少南來北往,若是有去西北的,你派人盯著,有什麼情況及時通知我。”

紀天明知道此事的嚴重性。朝堂和百姓都以為去年匈奴被武親王給打怕了,今年可安枕無憂,殊不知,匈奴人根本沒多少損失,今年保不齊會捲土重來,這於大齊而言,無疑是場巨大的災難。

“殿下,屬下派人組一支商隊,遠赴西北一是行商賺錢,二則打探訊息,殿下以為何?”

周嘉榮自然贊同:“你若派信得過的人去自是更好。”

他不能事事依靠穆家的資訊,紀天明此舉正好彌補了他在西北訊息缺失的問題。

紀天明說:“那屬下回去後便採購一些匈奴人喜歡的絹絲綢緞、茶葉、瓷器、鹽等物,組成一支商隊,儘快趕赴西北。”

“好,辛苦你了。”周嘉榮點頭道。

兩人又說了一會兒話,紀天明才離開。

他一出了府衙,劉老爺便將他請了過去:“天明,衙門的人將你叫過去做什麼?”

紀天明半真半假地說:“劉叔,是朝廷聽說了咱們做的事,叫我過去問個話,榮親王發話了,既然我們已經建了,那便算了,僅此一例,以後不得再建,並讓我們一切從簡!”

“好,幸虧當初聽你的了。”劉老爺慶幸地說。轉而又高興了起來,僅此一例,那他們這個祠堂就是獨一份的了,一定要好好建,哪怕小,建得簡單,也要讓榮親王看到他們的誠意。

***

一晃七八日過去了,期間門孫公公催促了好幾次,功德碑總算是完工了。

周嘉榮帶著人親自將碑立了起來,此碑算不得雄偉壯觀,只有一丈高,半丈寬,通體黑色,碑文上方第一排是三個虯勁有力的紅色大字“功德碑”,下面還有一行字說明情況:興德二十五年夏,江南連下四十五天大雨,太湖決堤,千里良田化為汪洋沼澤,百姓流離失所,城內外鄉紳富戶捐獻白銀五十六萬兩,布兩千匹,糧四千石,協助朝廷賑災,特立此碑,感念先輩恩德,勉勵後人,飲水思源,弘揚善德!

接下來是一行行的名字,有熟悉的也有不認識的,每個名字都代表著一份善舉!

鞭炮聲響起,碑成!

與功德碑相鄰的是一座極小的生祠,佔地七八個平方,只有北面一面牆,其他三面都是敞開的,沒有牆,祠堂中央立著一尊泥像,跟周嘉榮有四五分相似。

建成這樣是紀天明的意思,劉老爺他們其實都想多掏點銀子弄好一些,是紀天明堅持這樣就夠了。

孫公公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百姓,看完了功德碑,又去生祠前磕頭上香,本來還很好奇的,但看到生祠的規模後,他沉默了。這樣小的生祠尚不及老家族人給他立的生祠,未免太簡陋了,若是旁人不說,他絕對想不到這是榮親王的生祠。不過生祠雖小,但來往祭拜的百姓卻非常多,絡繹不絕,而且還排起了隊。

相較於孫公公的不滿,周嘉榮對這個祠堂倒是很滿意。這樣小,既達成了目的,又不用浪費人力物力,很好。

功德碑竣工之後,回京的日期也到了。

次日,周嘉榮一行帶著中山王出城回京。

到底要回京城了,這次周嘉榮沒再關著中山王。

中山王換回了錦衣華服,看也不看周嘉榮一眼徑自上了馬車。現在知道怕了,晚了!他被關這兩個月的賬遲早要算。

隊伍出了蘇州城,城外人頭攢動,全是來送行的百姓,將官道兩旁擠得水洩不通,送行的隊伍一直蔓延到道路的盡頭。劉青估摸著有數萬人之眾,帶頭的是地方官員和鄉紳富商們。

徐達站了出來,拱手行禮道:“今日臣代表江南百姓送別殿下,願殿下一路安康!”

人群中傳來此起彼伏的“榮親王”,有感性的百姓還當場落淚。

其場面完全不輸當初武親王回京時的規模,甚至比之更甚。尤其是孫承罡很清楚,為了給武親王造勢,當初能來那麼多百姓,陛下私底下還做了些手腳。

但現在這些災民可是自發送行,那每一張樸實的臉上都寫滿了不捨,有些災民的鞋子都溼了,全是泥,還有些頭上都頂著露珠,顯然是從比較遠的地方特意趕來送行的。

隊伍裡同樣震驚的還有中山王。

他聽到一聲高過一聲的“榮親王”三個字,厭惡地放下了簾子,嘟囔道:“什麼嘛,這些老百姓真是沒眼光,不過喝了幾碗粥而已,就對他感恩戴德的,一群沒見識的鄉巴佬。”

一旁的韓方聽到這話,沒有作聲。

中山王被關押的這段時間門,他們這些中山王的親衛先是被抓起來關了一陣子,然後被周嘉榮物盡其用,指派到湖邊跟著常林治水。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常林此人性子跟榮親王很像,做事認真,從不講派頭,天天跟衙役災民匠人同吃同住。他們去了自然也沒什麼特殊待遇,天天分到湖邊幹活,挖渠放水抗沙袋築堤,什麼樣的苦頭都吃了。

剛開始韓方他們非常不習慣,也生過反抗的心思,但他們的武器被沒收了,又只有幾十個人,面對幾萬災民,根本掀不起什麼風浪,只能老老實實幹活。同出同進相互協作,時日一長,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生出幾分感情,更何況這些災民是如此的質樸純真,他們所求也不過是活下去罷了。

韓方他們這些做侍衛的出身都很尋常,小時候也吃過窮的苦頭,只是過了幾年好日子漸漸忘了那些貧苦艱難的歲月罷了。這段幹活的日子讓他們回想起了過去的艱難,對災民也漸漸生出了同情之心。

從而意識到他們當初錯得有多離譜。

中山王不知道韓方的心理變化,氣悶地吐了口氣,拿過茶杯喝了一口水,很想不去關注外面這些百姓的叫喊聲,可那一聲聲真切的呼喚,無孔不入,竄入他的耳朵裡。

“吵死了,煩死了!”中山王暴躁地放下茶杯。

韓方垂下眼瞼,握緊了雙手,輕聲道:“殿下,此事是我們錯了!”

中山王正處於憤怒和焦躁中,聽到這話火冒三丈:“你說什麼?你再說一遍!”

韓方知道說了這些話很可能會遭到中山王的厭棄,但還是開了口:“殿下,他們都是大齊的子民,您是君,他們是臣民,也是您的子民,您不該罔顧一己私利,置百姓生死不顧。小人有罪,當初該勸誡殿下,而……”

“閉嘴!”中山王氣得暴跳如雷,指著韓方的鼻子,“周嘉榮到底給你灌了什麼迷魂湯,不過短短兩個月,你就向著他了!”

韓方舉起自己滿是傷口和繭子的手,攤在中山王面前:“殿下,小人已經交代過,榮親王將小人們送去修築堤壩,小人這雙手做不得假。此事,是我們錯了,百姓們心裡都有一杆稱,誰對他們好,誰為他們奔走勞累,殫精竭慮,他們都知道。外面江南百姓的呼聲便是最好的證明……”

“住嘴,滾,給我滾,不要再出現在我面前!”中山王憤怒地打斷了韓方。

韓方這話對他而言無異於是一種背叛。

韓方苦笑了一下,失魂落魄地出了馬車。自古忠言逆耳,但他從小蒙受殿下青睞,隨侍左右,是因為殿下,他才有了今天,所以這些話哪怕再不中聽,他也要如實說!

***

車隊後面的這段小插曲,周嘉榮完全不知道。

他下車扶起了徐達,跟劉老爺他們作別,又請百姓們都回去。

但沒有一個人答應,眼看時辰不早了,這麼長的隊伍都還在等著他,周嘉榮只能上了馬車,繼續前行。

隊伍離開了蘇州城,沿著官道,一路向北,後面的老百姓依依不捨地跟著,十里相送,久久不肯離開,哪怕劉青他們已經勸了好幾次,不少人還是跟在車後。

周嘉榮坐在馬車裡,感慨地說:“孫公公,這些老百姓是不是天底下最質樸,最單純的人?他們此生所求,不過是有衣穿,有糧吃,不要餓肚子罷了,僅僅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願望卻很艱難。”

天災人禍戰爭,幾年來一次,甚至更頻繁。僅僅一場洪水、一場地震、一場旱災又或是一場戰爭,就可以摧毀百姓平靜的生活,妻離子散,家破人亡。每時每刻,這片土地上都有無數的悲歡離合。

周嘉榮這時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廖綺蘭描述的那個美好的世界,人人衣食無缺,有學可上,太平安穩,還有種種神奇之物。

他原是將信將疑的,可土豆的出現無疑說明了這些人確實比他們大齊懂得多,用廖綺蘭的話來說,就是先進發達。

“殿下宅心仁厚,心繫百姓,乃是江南黎民百姓之福啊!”孫承罡看著窗外,緩緩笑道。

周嘉榮不知道他到底怎麼想的,這個老狐狸心思比孔京和呂磊之流深多了。

他扯了扯嘴角,笑道:“孫公公謬讚了,不過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父皇信賴我,將如此重要的事交給我,我不能讓父皇失望,讓黎民百姓失望。”

孫承罡對他這番表忠心的話不置可否,只是笑呵呵地說:“殿下才思敏捷,賑災有功,陛下一直掛念著您,特遣老奴過來接殿下!”

這話也就聽聽,周嘉榮笑了笑,順勢轉開了話題。

走到下午,車隊行出了二十幾裡,沿途送行的百姓才逐漸停了下來,目送他們離開。

出了蘇州府之後,隊伍沿著官道,一路北上,周嘉榮心裡惦記著武親王的事,孫公公急於回京覆命,隊伍裡兩個最有權勢的人都急著趕路,所以除了在驛站稍作休息,換馬換水外,他們幾乎一路不停。幾百人的隊伍,只花了七八天便進入了京城地界。

***

江南賑災之事早已經在京中傳開。

護國公知道周嘉榮在江南所做的事後很是欣慰:“殿下心懷百姓,又不缺雷霆手段,堪當大任!”

他也不用擔心他若是死了之後,無人再護佑女兒外孫了。

穆兆星嘆了口氣:“殿下英明神武,確乃我穆家之幸。只是,殿下賑災的事蹟廣為流傳,大出風頭,從今往後只怕沒人敢小瞧殿下了,武親王恐怕也會視殿下為平生大敵。”

周嘉榮已經冒了頭,沒辦法再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了。

而陛下又偏向武親王。

護國公聽了之後,輕嗤一聲:“周平正小兒,心懷不軌,陰險歹毒,心狠手辣,為權勢不擇手段,豈可與榮親王相比!”

他極為看不上武親王,直呼其名。

穆兆星知道祖父的脾氣,乾脆略過這一茬道:“武親王暫且不提,殿下去蘇州府就綁了中山王,回京之後,淑妃和毛尚書定然不會善罷甘休,肯定會就此做文章。”

毛青雲也就罷了,朝堂之上,他們可以應付,中山王乾的荒唐事又不是沒人知道!

可淑妃在後宮,若是在陛下面前上些眼藥,陛下本就偏心,怕是對榮親王不利。

護國公不耐煩應付這些哭哭啼啼的女人,皺眉道:“陛下……哎,不是還有你姑母嗎?她以前在家就牙尖嘴利,誰都不讓,讓她去應付淑妃吧!”

穆兆星想了想穆貴妃平日裡的作風,這種情況還真得姑母出面。畢竟淑妃若是撒潑,他們這些外臣,三殿下這個晚輩都不方便站出來勸阻。

“孫兒明白了,孫兒讓人從宮中捎封信。”穆兆星道。

護國公了解自己的女兒,單純驕縱一根筋,對她有些話不能直說,得用委婉的法子。

“你就讓人說殿下在江南吃了多少苦頭等等就行了,其他的不要告訴娘娘。”

穆貴妃本來就心疼兒子,把唯一的兒子當眼珠子一樣疼愛。這次聽說他吃了這麼多苦頭,只怕在宮中就要哭鼻子了,屆時若是淑妃發難,穆貴妃肯定會跳出來的。

她位份比淑妃高,又是個護崽的母親,即便有些過分的舉動,旁人也不好說什麼,陛下那邊頂多禁足就是。

***

宮裡,淑妃也惦記著這件事。

毛尚書不方便進後宮,便讓妻子進宮見淑妃,將中山王的情況係數告知。

淑妃聽說中山王被周嘉榮關了兩個月,還被綁在蘇州城門口讓那些低賤的災民圍觀扔石子,氣得臉都青了:“好個老三,平日裡一副好哥哥的模樣,竟踩著我們家洪宇往上爬,這個賬,一定要跟他算算!”

毛夫人嘆道:“可不是,王爺是弟弟,比他年紀小,即便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他身為哥哥,好好教便是,哪有將弟弟綁起來,任憑災民責罵扔東西的。還一下子將王爺關了兩個月,可憐的王爺啊,何時吃過這種苦頭,這回可真真是遭了大罪!”

淑妃聽了眼淚直滾,她就這麼一個兒子,還有一個幾歲的女兒,後半輩子都得靠這個兒子。這個周嘉榮,陛下還沒立他做儲君呢,他就如此飛揚跋扈,這麼對洪宇,若哪天讓他上去了,還能有他們母子的活路嗎?

“哥哥怎麼說?”淑妃娘娘擦了擦眼淚問道。

毛夫人嘆道:“老爺說這次王爺在江南賑災一事確實做得不好,等他回來之後,娘娘先帶著王爺認錯,別惹惱了陛下,然後再說其他的。屆時,武親王他們也會幫娘娘的。”

淑妃明白了,哥哥應該是跟武親王達成了一致。

也是,這次老三如此對她的洪宇,兩家已經結了仇,他們暫時無力對付穆家,拉一個武親王,勝算要高很多,至於以後,那以後再說吧。

“既然武親王站咱們這邊了……那中宮那邊……”淑妃指了指皇后的寢宮小聲問道。

若是皇后也站在他們這邊,那穆貴妃母子在這後宮中就孤掌難鳴了。

毛夫人盈盈一笑道:“娘娘不必擔心,如今武親王可是過繼到了皇后娘娘膝下,皇后娘娘會幫誰這還用說嗎?”

淑妃恍然,大笑起來:“是了,是這個道理,本宮怎麼會問如此明顯的問題。”

皇后娘娘如今跟武親王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不向著武親王還能向著老三不成?除非她傻了。

毛夫人跟著笑了起來:“所以啊,娘娘無需擔憂,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咱們定然能讓王爺無事。”

他們死揪著周嘉榮不放,拿中山王被哥哥囚禁說事,討個說法出口氣是其次,最要緊的還是想保住中山王,讓陛下看在其吃了這麼多苦頭的份上,從輕處罰。

淑妃點頭:“本宮知道該怎麼做了,嫂子回去轉告哥哥,讓他放心。明日車隊就要進京了吧,陛下打算去城門口迎接榮親王,本宮也請跟著去。”

等送走了毛夫人後,她讓廚房準備了興德帝喜歡的甜品,然後提著去勤政殿求見興德帝。!

如果您覺得《炮灰皇子看見彈幕後》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ygxs.org/x/1416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