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永不消逝的雜湊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2章 永不消逝的雜湊

生物識別網路(BioID Network)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生物識別網路出現前的時代,我們稱它為遠古網際網路時代,那時,所有的經濟行為和網際網路並無直接的關係,人們使用網際網路參與討論,瀏覽貓狗影片,僅此而已。當方博士第一次提出基於區塊鏈正規化構造生物識別網路這個構想時,許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是痴人說夢。但在短短 50 年後的今天,沒有人再使用遠古網際網路。


生物識別網路的基礎是區塊鏈技術,這個網路由一個龐大的主網所構成,主網驗證者節點由植入人體的生物識別晶片(BioID)和網路接入點所組成,BioID 使用生物能發電,並且自帶一個生物信標 (Bio Beacon)用來與信標接入點交換晶片中生物資訊與錢包簽名。


所有自然人公民在出生時,都會由生育中心植入這塊晶片。一旦他們不幸死亡,生育中心會在第一時間回收並銷燬晶片,以防錢包私鑰被他人冒用。不過,據說生育中心的一些工作人員藏有本應被銷燬的晶片,從而繼續使用已故公民的財產,這些財產本應該由他們所指定的繼承合約自動轉移給法定繼承人,當然,沒人真正見過這種事情,一切只是坊間的猜想。


生物識別網路真正地將經濟搬到了網際網路上,可以說,這是比網際網路更偉大的發明。在遠古網際網路時代,人們訪問網站或者 App 需要用手機號碼註冊賬戶,當訪問一些敏感資訊時,他們甚至不得不透過上傳身份證明的方式來確認賬戶屬於自己。在今天看來,這種模式簡直幼稚的不可思議:一方面這樣的驗證過程十分繁瑣,需要消耗大量的溝通成本,而且任何人能利用其中的漏洞證明自己是他人,另外一方面,由於大量的行為難以實名認證,社會經濟的執行軌跡無法透過網路來追尋,這使得經濟和貨幣政策的反應極其滯後,無法準確得反應市場情況。


每一個擁有生物識別晶片的公民,一生中所有的經濟行為,小到在便利店買可樂,大到申請住房貸款,都透過晶片簽名支付,這些晶片透過連線無數不在的接入點(Bio Bridge)連線到主網。晶片本身的功能並不複雜,它只負責儲存私鑰,計算簽名,晶片的公鑰便是公民的身份證號碼,這是一串冗長的雜湊,沒人能記住自己的身份證號碼,當然,他們也並沒有必要記住,一切都是自動而便利的。


除此之外,晶片的地址還記錄著公民一生當中的所有成就和票據,譬如大學畢業證、個人信用記錄、酒店預約和航班機票。作為身份標識,這些資料以 NFT 的形式儲存在公民的網路地址內,經過授權的接入點能夠讀取某部分身份標識,這樣的設計使得冒充他人變得不再可能。


自從網際網路發明以來,人們在網路上遇到的諸多問題,都被生物識別網路一一解決了:社交網路不再有網路惡評,惡意刷單和其他匿名違法行為。小偷與人口販賣,這些舊社會的罪惡自然而然的也從社會中消失了,由於生物識別晶片相互透過信標感應到對方存在,公民之間的定址非常簡單,就像二十一世紀早期 Apple 公司推出的 Airtag 一樣,在互相授權同意後,人們可以透過手機應用定位自己的任何好友。必要時,透過警察局的特定接入點,網路能夠自動搜尋直系親屬的地址位置,這樣的設計,讓人口失蹤的問題被徹底解決。


站在二十一世紀的第 60 個年代,我們很難想象主網在上線前,人們生活在怎樣不便的環境下。國家將主網上線的日子定為了法定節假日,那天,無數群眾會聚集在發明生物識別網路的主要科學家,方心省博士的故居前,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先驅者。博士的故居前聳立著一尊銅像,銅像的基座,鐫刻著主網上線時的第一個區塊地址,和這位偉人的晶片公鑰:


一段永不消逝的雜湊。


如果您覺得《永不消逝的雜湊》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ygxs.org/x/10102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