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炮灰皇子看見彈幕後

首頁
關燈
護眼
字型:
第124章 124

元興三年, 國庫的收入再次創新高,達到了三千八百萬兩。

多出來的三百萬兩銀子,仍舊是海關稅貢獻的。

稅收收入的持續增長讓滿朝上下看到了海上貿易的潛力, 有些家族或親朋有經商的,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東南沿海地區。

不過較之這些官員的後知後覺,周嘉榮已經走在了前面。

他回到坤寧宮, 看著皇后書房中堆得高高的賬冊, 挑了挑眉:“葉和通的賬本又送過來了?”

奚皇后笑道:“可不是, 這是上個季度的賬冊, 前陣子有點事, 送過來就晚了一些。”

因為離得比較遠,葉和通就一季度送一次賬冊到京城,供皇后查賬,但這些賬目他要先整理之後才送進城, 一般一季度的賬冊要五月才能送到, 這次路上耽擱了一點時間, 送來時已是六月。

周嘉榮隨手拿起一本翻了翻, 復又放下, 揹著手, 笑盈盈地說:“皇后可知去年國庫收入多少?”

奚皇后看了一眼周嘉榮臉上掩飾不住的笑意,有所猜測:“陛下一臉喜色, 應比去年高出不少,怎麼也要多個幾百萬兩吧。”

周嘉榮坐到她對面, 輕輕捏了一下她的臉:“真是什麼都瞞不住你這個管家婆。”

奚皇后嗔了他一眼:“陛下表現得這麼明顯, 臣妾想不知道都難。那陛下猜猜咱們織坊、繡坊和各個鋪子今年一季度的盈利?”

周嘉榮斜眼瞅著她:“瞧皇后這副表情,今年肯定比去年好,去年賺了三十萬兩銀子, 今年五十萬兩吧!”

奚皇后哭笑不得:“陛下,臣妾是問一季度呢,不是問一年。今年一季度已經賺了二十萬兩銀子,若是按照這種勢頭,今年賺八十萬兩銀子應該不難。”

“這麼多!”周嘉榮訝異地挑了挑眉,要知道,他當親王的時候,一年的薪俸也不過一萬兩銀子而已,也就是說,這一年的商貿利潤抵得上他當親王一輩子的俸祿,而且還要多不少。

難怪當初禹昂雄和卜樂成白丁出身,卻能養得起那麼大規模的海盜呢,這海上貿易還真是賺錢,說是個不斷生錢的聚寶盆都不為過,朝廷過去那些年,真是錯過太多了。要早有了這顆搖錢樹,朝廷何至於年年喊著缺錢,沒銀子,戶部尚書天天哭窮?

奚皇后將賬冊整理了一下,說道:“其中大部分的收益來自於商船出海,最暢銷的乃是絲綢、瓷器、茶葉、繡品,此外還有一些精美的工藝品、首飾、珍珠等等。那些沿海的貴族、國王甚是有錢,據葉和通說,有時候一匹上好的絲綢都能賣出上百兩銀子,還不少國王搶著要,相較之下,棉布的利潤要低得多,但走量大,不少百姓都很喜歡咱們的棉布。”

棉布雖然賣得多,但利潤卻遠不及好瓷器、絲綢這些奢侈品,這是賣給普通人的產品,主要是薄利多銷,但價格也比大齊要高不少。

周嘉榮明白,說到底,貴族的購買力遠超平民,他們也更捨得花大價錢買各種珍貴的物品。但織坊和繡坊也不能放棄,一是因為織坊是薇薇她們那些無依無靠的姑娘的容身之地,二來,周嘉榮沒忘記,紡織業是工業的起步和開端。

“織坊和繡坊最近可有什麼新訊息?”

奚皇后從厚厚的賬冊底下抽出一封信,遞給周嘉榮:“陛下請過目,最近有織娘發明了新式的雙人紡織機,效率能頂得上三個人一天的紡布量,還有一名織娘透過對紡織機進行改良,織出來的棉布更細膩柔順,適合做裡衣和夏天的棉裙,穿上涼爽透氣。葉掌櫃根據規矩,各自獎勵了她們十兩銀子,極大地提高了織娘們的積極性。”

“對了,聽說還有不少織坊、繡坊想到咱們這取經,購買咱們新式的織布機。”

說到這裡,奚皇后有些疑惑地看著周嘉榮。

成婚三年了,她還是覺得自己的丈夫像個謎一樣,跟她過去遇到的人完全不同。古往今來,史書上記載的哪怕是明君,處理完政務,不是遊山玩水便是廣納後宮,左右逃不過財色二字。

可他不一樣,對這些完全沒有興趣,處理完公務,其他的時間不少花在了織坊、繡坊,還有他們的商船上。若說缺銀子,那也不至於,近幾年,國庫的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朝廷根本不缺銀子。而且賬上的錢,他也沒提走過一兩。

不過這樣也好,他們夫妻二人每天都有談不完的話題,雖然絕對多數都是關於生意的。

婚後的生活,比她曾經想過的還要好,兩位太后娘娘,一個賢惠大度,一個性子直爽,都是很好相處的人,從不刁難媳婦兒。後宮之中除了太妃們,也沒其他的妃嬪,這些妃嬪的生活都有每日的定例,完全不用她操心。

她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打理生意上。去年葉和通還在京城開了一家店,專門收各種奇珍,以運往海外賺取更多的銀子。

正思量間,她聽到了周嘉榮的話。

“他們若要,賣給他們就是,這又不是什麼特別新奇厲害的發明,瞞不了多久的,不如敞開大門,大家相互學習。咱們的布匹是遠銷海外的,彼此之間並無競爭的關係,相反若是能大家齊心協力,做大做大,反而大家都受益。”

奚皇后回過神來,笑道:“臣妾就知道陛下會這麼說,已經吩咐葉掌櫃答應他們了。對了,還有一個事臣妾得向您反應,如今出港返港排隊的時間越來越長了,葉掌櫃前幾日來信說,四月咱們的一艘船返回汀州,愣是在海上等了七天。”

周嘉榮訝異地挑了挑眉:“怎麼這麼久?”

奚皇后苦笑道:“還不是來往的船隻越來越多,碼頭上要裝貨卸貨,都需要時間,這船一多,可不就得排隊。”

周嘉榮若有所思,不等他想清楚,外面傳來唐樂焦急的聲音:“陛下,東南送來急報,颱風來襲,多地受災,尤其是延平府和安涼府兩地受災嚴重,戶部工部吏部的諸位大人正在朝陽宮求見。”

周嘉榮蹭地站了起來:“朕去看看。”

奚皇后目露擔憂,到底沒多說什麼,只是親自將周嘉榮送了出去。

周嘉榮來到昭陽宮,裡面已經站了十幾個大臣。看到他,大臣們不約而同地住了嘴,行禮後,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了東南沿海一帶颱風的情況。

周嘉榮仔細聽了一會兒,制止了他們:“諸位大人,颱風現在可過去了?”

武承東搖頭:“訊息傳到京城至少得七八日的功夫,颱風應該早過去了。就目前所知的情況,這次颱風的威力遠超從前,狂風暴雨下肆虐,延平府和安涼府受災極其嚴重,當地不少房屋被狂風吹倒,而且大雨還帶來了洪水,造成了一定的洪澇災害,災情具體是什麼情況,目前還不得而知。”

周嘉榮眉頭緊鎖,當即下令:“戶部與工部準備賑災一事,各派一名官員帶人前去賑災,若是延平府和安涼府的糧食不夠,就從江南調集一批糧食過去,先保證災民每天能吃上一頓飯,不至於餓死。其他的,派人打探具體的災情,再就受災情況制定新的賑災方案。”

過了幾日,更詳細的訊息傳回了京中。

颱風已經過去,東南沿海五府十三縣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延平府和安涼府,兩府有數萬戶百姓的房屋倒塌,還有田地中的農作物也被肆虐的狂風和洪水沖走。

其他府縣受災雖輕一些,但也有不少家庭的房屋受損嚴重,隨時可能倒塌。

據各地方呈報上來的訊息顯示,此次受災高達七八十萬人。

除了百姓,沿海的商戶受損也比較嚴重,尤其是還沒回碼頭,漂在海上的商船。就當前所知,有幾十艘商船沒能抵禦住狂風,沉入了大海,還有成百艘船隻進了水,若是運送瓷器的倒還好,那些裝著白紙、布匹、茶葉的船隻就慘了,這些商品被水一泡,品質大打折扣,海外挑剔的貴族不會要了,只能便宜處理了,更有甚者,只能全部丟了,可謂是損失慘重。

看著每日送上來的壞訊息,周嘉榮的心情很沉重,在天災面前,人還是太渺小,太無力了。

關於對受災府縣的賑災成了當前朝野上下爭執不休的話題。

如今國庫寬裕,不少大臣提議增加賑災的力度,給災民發銀子,省事又快捷。

但戶部不同意,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今天大手大腳的花了,他日別的地方發生乾旱洪澇地震等等這樣的災害呢?大齊幅員遼闊,自然災害頻繁,隔不了幾年就會發生一次自然災害,只是程度輕重不同罷了。

這回若是提高了標準,以後的賑災要不要也如此?標準一旦提上去,想降下來就難了,正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嘛。

彼此就這個吵得不可開交。

就在這時,周嘉榮發現久違的彈幕又出現了。

【真傻,以工代賑嘛,災後重建的工作多了去,既不養懶漢,又能達到快速恢復生產的目的,更不影響以後賑災的標準!】

【可不是,恢復了災前的交通,修築好了海堤、河堤,還可以修路嘛,要想富先修路,這可是至理名言!】

【對啊,交通的便捷才能帶來商業工業的繁華。古代就有這樣的經驗了呀,大運河沿岸多少經濟發達的城市!】

……

周嘉榮眼睛一亮,心裡迸發出一種說不出的喜悅,不光是看到了彈幕的提示,更重要的是他彷彿看到了迴歸的老朋友,心裡有種說不清的親切感。

就他這麼走神的片刻功夫,大臣們已經吵得不可開交了。

周嘉榮回過神來,淡淡地問:“你們吵完了嗎?”

這些官員們才訕訕地閉了嘴,氣哼哼地瞥了對方一記。

周嘉榮不管他們的官司,快速說出了自己的計劃:“武尚書,讓各地統計一下災民的戶數,按照統計上來的資料,每家每戶派出一名成員,不拘男女,五十歲以下,十八歲以上,疏通各地的道路橋樑,儘快恢復交通,然後再去碼頭修築擴建碼頭,凡是去幹活者,每人每天發放四斤雜糧。”

四斤糧食,混著野菜煮一煮,全家也可飽腹一頓。而且一家抽調一名成員,剩下的人還可以在家中修築房屋,平整土地,重新恢復生產。

“是,陛下,不過碼頭……是每個都要修嗎?”武承東道,“陛下,這可是個很大的工程,估計沒有幾個月半年,恐怕完不成。”

周嘉榮說:“半年便半年,一家只抽調一個人,半年也耽誤不了事。沿海泊船達到五十艘以上的碼頭都要修繕擴建,根據其停泊的船隻數量來設定規模,以節省入港時間。此事交由工部來處理,孔大人,你先推薦一個合適的人選,然後對東南沿海一帶的碼頭做一個詳細的調查,再根據這份調查的情況來擴建碼頭。”

颱風來前都有徵兆,若是海上的船隻都提前進入碼頭停靠,即便遇到海上的大風大浪,船毀人亡的機率也是極小,這次也能降低點損失。皇后上次也說過,碼頭的發展已跟不上海上貿易的發展了,再就此次的事情來看,修築擴建碼頭已是迫在眉睫的事。

“是,陛下。不過微臣有一事,這,陛下說男女不拘,怕是不合適,有些女子力氣小,這……”孔祥勝一臉為難的樣子。

周嘉榮瞥了他一記:“這有什麼難的,女子若能跟男人幹一樣的活,那就也發四斤糧食,若是做不了,就安排他們洗衣做飯,碼頭上這麼多人,總不可能天天自己回家吃飯,洗衣做飯的體力消耗小一些,每日便三斤糧食就是。你們看著安排,男女不拘,只要能幹活就行。”

他可沒忘記彈幕說過,這些都是勞動力。織坊、繡坊成功的經驗也說明了這點,大齊的絲綢、精美繡品在海外可是極為受歡迎,女子也一樣能幹活掙錢。

要想大力發展紡織業,就需要更多的女子走出家庭,這就當是第一步吧。

聽了他後續的補充,大臣們也沒意見了,也是,窮人家的女子除了洗衣做飯也是要上山幹活的,這都一個性質。

很快,朝廷就出臺了詳細的賑災方案,於以往不同,這次採用以工代賑的方式,而且持續時間很久,長達好幾個月,能夠保證災民不被餓死。

奚皇后在後宮中也聽說了此事,她特意找上了周嘉榮:“陛下,臣妾有個想法想與陛下商討。”

周嘉榮揉了揉眉心,衝她笑了笑:“皇后但講無妨。”

“陛下,汀州西北方向臨海的地方有一片樹林,地勢比較平坦,咱們將這塊地買下來,建成碼頭,您意下如何?”奚皇后道,“咱們現在有五艘船了,以後必然還會更多,臣妾想著不如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碼頭,以後將方便很多。”

確實方便,而且也有利於皇家海上貿易隊伍的發展,他建這支隊伍的最初目的只是安置無家可歸的窮困百姓和女子,但隨著規模的逐步擴大,周嘉榮的想法也變了,能去海外撈金為什麼要錯過?

弗朗機人都知道來賺他們的錢,他們守著金山銀山不賺,才虧大了。

但有的規矩不能破,周嘉榮思索了一會兒道:“買地、修築碼頭、道路的錢只能咱們自己出,這筆錢不走國庫。第二,停靠在這個碼頭的船隻也必須繳納海關稅,不能壞了規矩。”

如果由此不繳納稅,開了這個壞頭,以後地方官員和那些見利忘義的商賈必然會有樣學樣,想法設法逃避海關稅。

奚皇后盈盈笑道:“這是自然,若是港口建成後,其他商船要停靠,咱們收取少量的停靠費用,海關稅照樣繳納。臣妾會吩咐葉掌櫃通報官府,安排收稅的官員常駐咱們的碼頭上。”

周嘉榮頷首:“既如此,朕沒有意見,你放手去做吧,只要是不損大齊,不損國庫,有利於咱們商隊的,你儘管大膽地做。”

奚皇后柳眉彎彎,高興地說:“有陛下這番話,那臣妾就放心大膽地去做了。”

***

聖旨傳到東南沿海諸府後,各地開展瞭如火如荼的建設。

朝廷不缺銀子,向江南糧商買了大批的糧食運送到受災嚴重的地區,很快就平抑了糧價,受災百姓的生活穩定下來。

各地加緊建設,疏通了被狂風暴雨毀壞的道路、橋樑、府衙,然後開始修建碼頭,最先修築的是延平府和安涼府兩處受災最嚴重的碼頭。

修碼頭,修路,修橋,修皇陵等等,這些其實都算是百姓的勞役,自帶乾糧去幹活的那種。但這次朝廷卻出錢出糧給他們,幹活有錢拿,老百姓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不用官府三催四請,家家戶戶都派了人,家裡男丁多的,甚至還想託關係多送幾個去。官府第一次發現讓百姓服役是如此輕鬆的事,完全不像以前那樣哭哭啼啼,這次去的眾人臉上都帶著笑,一臉歡喜。

糧食給得足,百姓的積極性也極高,幹活也很賣力。

三個月後,延平府和安涼府的碼頭都修好了,規模比之從前擴大了兩倍,一個碼頭能同時停靠好幾百艘大船,是南海一帶最大的碼頭。

碼頭的擴大意味著船隻進港出港的速度快了許多,兩地的碼頭越發地繁華起來,每天都有無數人扛著扁擔過來做臨工,一些地少人多的家庭,兒子們乾脆直接到碼頭接活,幫商人們裝卸貨物,幫旅客挑行李,女人去給這些外來的行商洗衣做飯,他們在碼頭安了家,孩子逐漸變成了商旅們的嚮導,一家子都在碼頭上討生活,逐漸脫離了農業生產。

元興三年,繼延平府和安涼府後,朝廷又先後在沿海四府,修築擴建碼頭,總共建了六個規模很大的碼頭,完全能夠滿足海內外來往船隻的需求。以往需要排十天半月的隊,如今只需一兩天便可出入碼頭。

效率的提高增加了商品的流淌速度,越來越多的商旅匯聚在此,組成商隊,去探尋更廣闊的天地,最遠的已經深入印度洋,甚至往更西的地方走。他們還在海外與西方來的商人接頭,彼此交換貨物,開展貿易,不光帶來了各種新鮮稀奇的貨物,還有不少新奇的作物和新的觀念思想也逐漸傳入大齊,緩慢卻持續地衝擊著大齊人固有的觀念。

元興四年,海關稅再創新高,已經達到了一千六百萬,超過了田賦對國庫的貢獻,成為大齊第一的稅收來源。

而不少保守大臣們擔憂的海盜重新為害沿海諸地的情況卻再也沒有發生。

周嘉榮看著這個驚人的數字,想起了彈幕所說的那句“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的便捷能夠帶動地方的發展”,他做了一個讓所有大臣都意外的決定。

國庫充裕,從即年起,朝廷每年拿出五百萬兩銀子來修路。每年秋收後開始修,仍以四斤雜糧或是二十文錢的標準從修路的當地招募百姓。

第一站修江南諸地,連通各個重要繁華的城市的要道,新修的官道拓寬馬路。然後是東南沿海諸地,再到北方京城一帶,最後才是西南等山地崎嶇不平的地方。

這一次大規模的修路行動,從元興四年一直持續到元興十六年,耗資巨大,在原有的官道的基礎上,修築了連通大齊主要城池的要道,進而極大地提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速度。

更重要的,此舉改變了一個約定俗成上千年的規矩,那便是百姓無條件自帶乾糧服徭役的歷史結束了。此後,無論是朝廷還是地方要修築工事都需要給予百姓一定的報酬,最差的也要供一日兩餐。

後世稱這次巨大的改變為“元興徭改”,甚至後世學術上還由此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種是元興帝是故意的,他有意結束百姓服徭役的歷史,另一派認為,元興帝純屬歪打正著。

元興一朝,經貿發達,尤其是海上貿易的發達,讓國庫極為充裕,進而產生了改革徭役的物質基礎。元興帝錢花不完,由此開啟了以工代賑的模式,並逐步推廣到各種工事中,最後成了約定俗成的規矩。

兩派紛爭不下,眾說紛紜,最後也沒一個結果,成為了史上的一個不解之謎。

如果您覺得《炮灰皇子看見彈幕後》小說很精彩的話,請貼上以下網址分享給您的好友,謝謝支援!

( 本書網址:https://m.ygxs.org/x/141687.html )